查看原文
其他

两宋之际抗金名臣,力挽狂澜却惨遭冷落,一首词说尽英雄孤愤

向小园 古诗词夜读
2024-10-01


文 | 向小园 · 图 | 网络

明时,土木堡之变,险些酿成亡国之祸,幸有于谦挺身而出,临危受命,力排南迁之议,保卫京师,挽大厦之将倾,避免了如两宋般的悲剧。


事实上,北宋末期,也曾打响过一场京师保卫战,其中力排众议坚持守城者名为李纲。


只可惜这位曾如于谦一般力挽狂澜之人,事后却被偏安昏庸的帝王所冷落,以致于一代王朝国破南迁,沦落为史书上的一纸败笔。



李纲,出身于仕宦家庭,少有大志,勤奋好学,才名远播。


入仕初期,便表现出了刚强耿直的一面,彼时京城发了大水,灾情严重,群臣无敢奏表,唯有李纲不顾官微言轻,两度上书,痛骂朝臣,劝诫帝王,并提出具体赈灾事项,然而却反遭权贵报复,以“所论不当”为由贬为地方小官,不过也因此名扬天下。


公元1125年,李纲被调回朝中,十月,金兵南下,直指京师,一时间朝野震荡,人心惶惶,宋徽宗召集群臣商量对策,却无人敢言。


危急关头,李纲毅然挺身而出,一连上疏数次,指出如今御敌之法在于收整人心,增强军事储备,众志成城,共守家国,随后又提出十条具体的抗金策略,并建议宋徽宗传位于太子,以号召军民抗金。



于是宋钦宗即位,李纲临危受命,然而没多久,宋钦宗便有感于京城难守,屡有出逃之意,在李纲的反复劝说下,方才没有临阵脱逃。


不久后金兵围困京城,发觉不易攻克后,改变策略,胁迫钦宗议和,面对丧权辱国的议和条件,宋钦宗不顾李纲阻拦全盘接受,紧接着各路援军纷纷赶来保卫京师,李纲受尽冷落,甚至背了旁人兵败后的黑锅,被搁置罢免。


此事一出,群情激奋,纷纷要求朝廷恢复李纲原职,坚持抗战,最终李纲在无数军民的支持下,官复原职,坚守京师,重挫金军,令金国在第二年下令撤军,成功取得守卫战的胜利。


然而金军撤离后,李纲随即遭到朝廷排斥与污蔑,接连被贬,不久后,金军再次南攻,宋钦宗被俘前夕重新启用李纲,可惜早已无济于事,李纲接到任命时,京城已经被攻破。



公元1127年春,徽、钦二帝被俘,北宋灭亡。


同年五月,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建立南宋,登基称帝,拜李纲为相,赴任后,李纲坚持主战,重振军务,起初面对主和派的激烈反对,宋高宗不予理会,始终支持李纲所为。


然而好景不长,很快君臣之间便因为新建朝廷巡幸之地的选择问题而生出嫌隙。


李纲希望宋高宗“秋末幸南阳”,以示收复中原之志,另一些朝臣则希望高宗巡幸东南,借以避敌,很显然,软弱的宋高宗最终选择了东南避敌,并逐渐开始冷落李纲,不久后以“杜绝言路,独擅朝政”等罪名,罢去李纲相位,从拜相到罢相,前后仅有75日。



而李纲的罢相再度引来朝野震动,无数太学生伏阙,请求高宗留任李纲,高宗恼羞成怒,将带头之人处决,后来天下大赦,却“惟李纲不赦”,足见其对李纲及伏阙事件的憎恨。


此后多年,李纲始终不被启用,壮志难酬,忧愤难当,一连写下七首咏史词,以抒心中心绪,其中一首犹为热血。


《喜迁莺·晋师胜淝上》

宋·李纲


长江千里。限南北、雪浪云涛无际。

天险难逾,人谋克壮,索虏岂能吞噬。

阿坚百万南牧,倏忽长驱吾地。

破强敌,在谢公处画,从容颐指。


奇伟。淝水上,八千戈甲,结阵当蛇豕。

鞭弭周旋,旌旗麾动,坐却北军风靡。

夜闻数声鸣鹤,尽道王师将至。

延晋祚,庇烝民,周雅何曾专美。



这首词借淝水之战,以古喻今,阐述北伐收复之志。


东晋时期,北方的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,妄图消灭东晋,一统天下,当时东晋只有八万军队,不及苻坚十分之一,然而淝水一战,在宰相谢安的指挥下,以少胜多,保全晋国。


在李纲看来,此战之胜原因有二,一是谢安指挥得当,始终抗战,绝不求和,二是谢安运筹帷幄,用人得当,从不干预,镇定自若,在天险与人谋的双重加持下,出奇制胜、力挫强敌。


可惜如今南宋局势虽与昔日东晋颇为相似,奈何帝王软弱昏庸,李纲终究无法如谢安一般担当重任,保家卫国。


字字句句,饱含对高宗的讽谕,若以古为鉴,“人谋克壮”,强敌根本不足为惧,当北伐中原收复失地,其中拳拳爱国之心,跃然纸上。

 

可惜一生主战抗金的李纲终究抱憾而终,昔日所作也徒剩满笔唏嘘。




—- END -—


感谢你每一个“点赞”和“在看”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古诗词夜读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